字体的力量

#设计/北京/2013.05.18/11028 次观看

在03年,我开发博雅宋的时候,曾经对中国和日本报纸上的字体进行过这样的对比和分析。这是《人民日报》的文字版面,大家可以先整体看一下,它的效果。然后再认真地读两行,记住这种感觉。

这个是日本《朝日新闻》的文字版面。我们大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日本报纸的字体字号大、排列整齐,清晰易读。

我们看一下右边的《人民日报》,然后把眼睛移到左边的《朝日新闻》,看一下这个文字,大家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我们把眼睛再从左边的文字移到右边来,仔细看《人民日报》的文字,看大家有什么感觉,谁有感觉。你仔细看,是不是眼睛周围的肌肉在收紧,有吗?(观众:有) 好,和我的感觉一样。那么《人民日报》的文字,和当时全国的报纸文字都是这个状况。那日本《朝日新闻》这个文字也是同样代表着日本报纸用字状况。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字体可以让你的眼睛轻松舒适也可以让你的眼睛紧张。那这就是字体的力量。 字体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是字体设计师。字体设计师是躲在字体背后的人。

设计制作一套字库是非常繁重的任务。一套常用的简体字有6763个字。那我们报纸上经常用的字呢,需要2万1千字。我们手机上用的字体,它上面用的字体需要27000字。 即使是做数量最少的国标6763个字体的工作量,也是需要4、5个人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最初我是一个刻字工人,16岁初中毕业,就分配到北京外文印刷厂。当了一名刻字的学徒工,这张照片中是我当了师父之后教徒弟的照片。 这张照片有30多年了,应该是80年到83年之间照的。大家能认出来哪个是我吗?站着的那人是我。后来88年到89年,我被借调到深圳科技工业园朱邦复电脑实验室工作了一年。朱邦复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台湾电脑专家,第一台中文电脑和仓颉输入法的发明人。

第一次接触电脑字体就是在朱先生这里,在他那儿工作。每天朱先生晚上下班后7点会给大家讲课,讲的最多的是汉字和字体。他讲汉字的智慧,讲如何对汉字和字体进行分类,原来我在工厂刻字,只是需要刻什么就刻什么,想的只是如何把字刻好看,没有过多的考虑。 在朱先生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眼中的字体世界。从那时起,我就感到字体真是一门学问。我的感觉就是用电脑做字太爽了。屏幕是纸,光标是笔,我把这当成了理想。

一年后,我就回到了北京,那时我爱人在北大硕士毕业,正好办留校手续。 人事处的蒋老师看了她的档案,说你爱人还是工人啊,你俩的差距太大了,蒋老师特别好心,说想办法给你缩小缩小距离,把你爱人调到北大。当时北大有出版社印刷厂,说问问那里需要不需要刻字工人。我说我不去,我在外文印刷厂,刻铅字挺好。 后来蒋老师问,那你想去哪儿,我说你帮我问问王选那里要不要人。后来蒋老师就把我的简历和我在朱邦复那里工作的经历给王选看了。王选一看,就要了。

在来到方正工作了两三个月之后,在一次完成一套字的庆功晚宴上,我见到了王选老师。我向他表示,我说王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您帮助我以一个事业编制的身份调进北京大学。王老师说,确实不容易,我是找了校长才把这事儿办好。 校长说,很不理解为什么占一个编制进一个工人。后来王选老师跟校长说,宁可你少给我一个博士,也要把这个人给我调进来,我就是这样来到了北大方正。

当时方正并不具有字体设计能力,只是从字模厂买来字稿进行数字化转换之后做成字库,我看着买来的这些字稿心里想,如果我要是设计字体一定比买来的好看。后来我就设计了几款字寄到日本参加比赛,得奖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个时候,确实不懂什么是字体设计。因为我在设计字体的时候并没有想我设计字体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并没有想到读者,只是想到如何表现,如何装饰字体。

比如这是我96年设计的北魏楷书,它是利用北魏时期墓志造像中的方笔来创作刀切斧凿的这种痕迹;这是99年创作的一款铁筋隶书,当时的想法是创作一款能够印正文的隶书。因为我们字体品种里面,隶书很少。 那这款隶书呢,是利用线条的弹性,来营造一种虽然纤细如线却刚劲如铁的艺术效果。这种字体虽然好看,但是用作正文不太合适,因为它的表现力它的装饰性,会对读者获取信息造成影响。

所以回头一想,我当时在创作的时候,我觉得我能把书法艺术和印刷字体结合起来,我有无限的创造力。现在回想这个创造力是非常有限的,还是一个初级阶段。

一直到03年设计博雅宋的时候,我才真正对什么是字体设计有了深入的理解。 当时03年的时候全国的报纸都在用着同一款字,就是老报宋。刚才第一张图片给大家展示的《人民日报》版面,那个宋体是64年开发的,已经用了几十年。有很多读者反映这个字体笔画细,风格陈旧,看不清。甚至有些老年读者打电话投诉说,要戴上老花镜再加上放大镜才能看清。 那当时的字体就是这个状况,我们决定开发新的报纸正文字,博雅宋开发好之后是《吉林日报》第一个首先采用。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吉林日报》改版,把正文字的9磅改成了8磅。大家都知道是缩小了字号,后来省里的老干部打电话说字号太小,看不清。 正在这时候,我们在推广博雅宋,《吉林日报》就采用了博雅宋排印正文,字号没有变,但是阅读效果提高了。还是8磅字,老干部打来电话说好,看清了。

所以针对这个现象。当时报纸上有学者就登出文章,叫《博雅宋的喜与忧》,担心博雅宋助长了报纸小字号的风潮。 这个版面就是老报宋和博雅宋的对比,上图是2004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用老报宋排的《北京日报》,下边是2005年1月份1月1号用博雅宋排的第一份《北京日报》。通过两个版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博雅宋的阅读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确实,字面大了,都是9磅字,同样的9磅字,下边的图的字要比上边显得大一些。笔画粗了行气流畅了,字形规整了。

我们的汉字都是方块字。 字体可以有正方形,有长方形,还可以有扁方形。正方形端庄稳定;长方形它高耸活跃,但是不稳定。你把长方形放倒变成扁方形,就特别稳定。 在我们国家早期的出版物上,比如40年代50年代的出版物上的文字方方正正的比较多。因为在我们国家成立字体设计队伍之前,我们所用的字模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日本对字体和阅读视觉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在多少距离内,看多大字号的字,一分钟能看多少都有测试有研究。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目前的出版物,大家到书店去买书,买杂志看它字体长形的多,方形的少而也有的字方扁。它是用排版软件压缩之后变成的方和扁。如果不压缩是长的比较多,为什么长字比较多呢?

是60年代初我们国家成立了字体设计队伍,那这一代设计师有一个设计观念叫腰身紧、重心高,就像人腿长腰高身材比较修长漂亮。 其实这个观念用在字体上不完全正确。特别是用在正文字的阅读上就更不正确。我们看这个图左边是博雅宋,排的横排;右边是书宋排的横排那博雅宋,我是追求端庄稳重扁方形的。那和长方形的字用同一个条件横排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它横向阅读的流畅性,左边横向阅读的流畅性比右边要好很多。

这个图左边是博雅宋的竖排,右边是书宋的竖排。我们可以看到,书宋是长形的当它竖排的时候可以增强纵向阅读的流畅性。所以对于方长扁的形状没有对错,要根据你的实际应用来选择。 再一个是视觉张力,我在微博上发表我的作品,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说第一次看朱老师发作品真是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的霸气,后来我看了我也很吃惊,我哪儿来的霸气啊。

其实我挺温和的,那他说的这个霸气,就是我说的视觉张力。我追求的视觉张力,那视觉张力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一个是字面大小要一致,在一套字当中,字面大小要一致。那我们看这“大”和”国”是两种不同的结构。 “大”是放射型的字体。那“国”呢是封闭型的。这种放射型的笔画,它离边线的距离要近,这个边线就是这字框,字框是中国字的一个特点。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在一个方框当中,特别是在字库当中,字占一格是咱们汉字的特点。而且不管笔划多少,都是占在同等面积的一个方格中。

那在这一个同等面积的方格中,你要处理不同的结构,不同笔画的字体,要把它的字面做得一样大,要总结它的规律性,要有一定的技巧。那我总结的技巧就是,要处理好它的笔画和边线的距离来调整好它的字面大小。 再一个中宫要放松,特别是正文字,它的中宫要放松。如何理解中宫放松,有偏旁部首的字,笔画多的字,我们比较好理解。像这种独体字,它的中宫如何来理解? 我们看这个“大”,左边的“大” 它的撇捺,左右开张比较舒展,是一个拓展型的结构,那右边的“大”呢它是一个内敛型的,它这个撇捺弧度是先向下,然后再往左右撇出,它是内敛的。 然后对于这种结构的字,那左边的字是中宫放松型的,右边是收紧内敛型的。

这个中宫放松对我们正文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个九宫格。上面的九宫格,中间的格大,周围的小。 下面的九宫格,是九个格一样大。 我们刚看这个大格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觉得下边的更均匀。当我们从左往右,从大往小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上边的九宫格,你看到最小,它没有紧促紧张的感觉。

那下边的九宫格呢,当你看到最小,特别是和上面的九宫格做一个比较的时候,你发现下边这九宫格紧促了,有点紧。 这就是正文字小字的结构方式。实际上大字和小字的书写方式我们在书法中也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中国书法理论中就有大字和小字不一样的书写方式的论述。比如苏东坡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字要紧密而无间,小字要宽绰而有余。 因为大字,比如说匾额用的字。很大,它容易散,所以你要往紧写;小字,比如说小楷,它容易紧,因为缩小变倍的结果,它容易紧,那么你要给它写松散。所以在正文字处理正文字的时候适合上面这个方格的这种形式。

我们看这个标题,这是《北京晚报》的一个标题,是很多年前的《北京晚报》了,我看了以后我就给他收集下来了。“郁式家族”上边是博雅宋排的,下边是超粗黑,这么细的博雅宋和这么粗的超粗黑排在一起。它的力度张力一点都不弱,那这就是由于它的字面大小一致。 中宫放松,还有它笔画的弧度、弹性,来形成的一种视觉张力。由于字面大小、粗细一致、中宫放松等等这些因素给字体形成了一个整体感,那我们感受一下这个标题。 这是在报纸上实际应用当中的一个标题那上面的“最伟大的挑战者”它的整体感要比下边的“骑士就怕三长两短”要强很多,那怎么去感受呢?

我们读一下,大家记住,我们来体验字体,来判别一款字体的好坏一定要用读的方式,不是一扫而过。而是要读。 “最伟大的挑战者”“最伟大”我们看它是一个三个字,它是一个整体,那这一块下来“挑战者”它也是一个整体,那么下面这组字呢,它是散的,它不是一个整体。那它给你的感觉就会慢,会凌乱。当你看下面这标题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要多用点力。 光有完美的字形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完美的应用。

所以字体设计和字体应用是一致的,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共同面对的是读者,都是在为读者服务。这是时尚杂志的版面,它是通栏排。这么大一本杂志它通栏排,这种使用字的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过这样的试验,人的眼睛在不停地跳动,当跳动的时候看不见字,停下来的时候才能看见字。每次停下来只能看六个字,所以一段文字排得太长,会使眼睛很疲劳。人的眼睛适合看比较短的字,那像这种字呢排这么长,你就不能用小号字,应该用五号以上或12磅以上,甚至是四号字来排。

再一个是字体和颜色和背景的关系,这个是《中国书法》杂志的一个页面。它的字体是有颜色的和它的背景颜色很靠色,根本就无法阅读,看不清这个字是什么。拿着放大镜在灯下看也是很吃力的。 再一个是字和纸的关系,这是一本中国书法理论的书,用的纸很精致,是白色铜版纸。但是它的字体选择的是用老报宋来做的。正文笔画细,这种细笔画在白色铜版纸上很不利于阅读。因为铜版纸是要反光,在灯下就更无法阅读了。

这是日文版一本原版书,它的纸是淡黄色的字,在这个淡黄色的纸上很和谐,看着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疲劳。有这种阅读质量的书,在我们中国并不多见。字体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比如这个“永”。我画红圈的地方,笔画转折处还有撇的笔锋。 左边是统一规范的这三个笔锋,它的风格形状是一致的。那右边呢,它的风格多少会有点区别,所以左边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清晰、明了、简单。右边这个字呢就比较混沌,看得不是很清晰醒目。 我们做一套字,就是要经过这样的精雕细刻。做这一套字之前是要把这些笔形都要做成规范,那这样的规范在一整套字里面,何止成千上万。

所以字体设计这个行业是非常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除了这种工匠精神之外,作为字体设计师也包括平面设计师,还需要有善解人意的精神。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我们设计字体,为什么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 书法家的字和我们的字的区别是,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是抒发情感,抒发个性,表现个性。而我们的字,是要为读者服务,是要为用户服务。是功能第一,艺术第二。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西文字体Helvitica这款字,是一款最没有性格的字,最没有个性的字。但是它的应用范围最广,应用的客户最多。人们曾经这样形容,当你不知道使用什么字好的话,那就用这款Helvitica。 那么没有特点,没有个性,就是它的个性。

因为字体是为人服务,是为社会而存在的。

谢谢大家!

完整演讲稿

朱志伟

方正字库首席字体设计师

您可能还喜欢

21′23″

书法与重口味

鲁大东

#艺术/上海/2014.05.25

30′59″

无名者的生活

李津

#艺术/北京/2015.07.06

26′45″

速溶胡同

Marcella Campa & Stefano Avesani

#艺术/杭州/2022.03.12

28′4″

传奇远而粥饭近

陈晓卿

#生活/长沙/2016.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