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

#建筑/杭州/2017.07.15/24294 次观看

大家好,我叫赵逵。

谈起盐,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餐桌上的调味品,很难想到盐有什么重要的地方。可能也只有到2011年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突然发现超市里没盐了,会感到一些恐慌或着急。

但是大家有没有真正地想过,如果我们真的不吃盐,会出现什么情况?其实早在明代的《天工开物》里就说过一句,叫“禁戒旬日,则缚鸡胜正,倦怠恹然”。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如果有几天不吃盐,可能连抓鸡的力气都没有。实际上我们要长时间不吃盐,可能连生命都有危险。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获得盐的?我们可以想象,古时候交通状况没有现在这么好,如果运千里之盐,从产盐地到消费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而盐运远了以后会获得巨大的利润,这个利润可能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得到。

但是在清代以前,这是事关国体的大事,我们可以看看它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们国家自汉代起就执行盐铁专卖政策,什么叫盐铁专卖政策?在汉《盐铁论》中有一段话: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就是你敢自己私自煮盐,要把你的左脚趾给剁掉。

大家觉得这个刑罚很残酷,但是在五代的时候,如果你敢贩一斤私盐, 死罪。宋代是最开明的时候,贩十斤私盐,砍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代社会什么罪名能够跟这样的刑罚相比,可能只有贩毒吧。

这是一张清代的盐区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的时候大规模的盐都是产生在海边,只有四川远离海岸。四川远离海洋,又怎么会有川盐呢?

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到,其实在两亿年前,我们脚下全部都是汪洋大海。六千万年前的时候,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脉逐渐突起,海水在这里沉淀、蒸发,最后以盐的形式沉积在了四川盆地的最深处,以及大巴山脉和武陵山脉的长江切缝处。

所以在这个地区有很多天然的盐泉,也有很多盐民在这里打盐,盐厂在这里产生。古代巴人蜀人正是因为占有这个地方的盐业资源,才能够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

这种幸福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山海经》里头有过这样的描述:巫之民,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巫之民就是指的巴蜀这个地方的居民,在过去,他们不纺织能穿上非常好的华服,不种庄稼能吃上非常好的食物。什么支撑呢?因为这个地方产出大量的盐。

其实这种巫臷之民的悠逸闲暇的生活状态,我们现在去巴蜀之地仍然能够看得到。这是巴蜀地区非常常见的土家族的风雨桥,他们在风雨桥里干吗?搓麻将。去问他们,他们说等到盛夏的时候,会把麻将桌放在河里头,坐在河里打麻将,那时候是一条整整的麻将河。

再看这一个,这是我们在盐产地罗城拍到的照片。远处是戏楼,近处是风雨廊。老人年轻人都坐在这个地方,一边喝着茶,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听着戏,一边摆着龙门。这种场景你要去巴蜀调研,能够看到非常多。所以古时候我们说少不入蜀,为什么少不入蜀,他们的生活太腐败了,年轻人进去了就没有办法了。

当地的盐史专家还跟我说,在他们这个地方形容人过得特别安逸舒服,叫巴适。巴适是什么,就是像巴人一样安逸舒适。我才知道这地方的人为什么能这么舒适——自古有盐,让他们养成了骨子里这样的气质和血统。

其实我是一个教建筑学的老师,研究传统建筑的怎么会关心到盐这件事来呢?我们刚刚进入西南地区调研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去调研什么盐资源,我们是去找吊脚楼,找古村落的。

但我们发现巴蜀地区的吊脚楼都是零零星星地分布在山里头,很少有聚集在一起的。我就问当地的老人,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比较聚居古村落。那儿的老人告诉我们,在巴蜀有一条古盐道,很多人都会到四川的产盐地运盐。你们要沿着这条古盐道走,估计可以找到这些村子。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们就去问村里的村民,你过去卖过盐没有、贩过盐没有,你贩盐是在什么地方休息。很惊讶的事是,我们在鄂西调研的时候,七八十岁的老男人几乎过去都贩过盐。我们非常惊讶,难道他们在村子里头闲着没事的时候都到外地去贩盐玩吗?

但是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启发,也许盐这件事在这个大山大川里头沉淀出了很多让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

这是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拍到的照片。屋檐上挂的是熏肉,在巴蜀地区这种吃熏肉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熏肉是什么意思呢,他们都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把猪给杀了,然后抹上厚厚的盐,挂在房梁上头。烤火的时候烟熏火燎,一年到头就吃这个烟熏火燎的熏肉。到了第二年再过年的时候再杀头新猪,再这样子轮回一次。

这个老人告诉我,过去在山里头盐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能这样子用盐腌着肉来吃的,不是在盐产地就是贩盐的盐民。那个时候盐是奢侈品,有盐能任性是跟现在有钱能任性是一样的。

旁边的这位老人是一个专门运盐的马帮的头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马帮头子呢?你看看,这是一根竹杆烟斗,但是它的头上是用铜包起来的,这种烟斗就叫马帮烟斗。在当地,一般老百姓抽长长的旱烟;能拎出这样马帮烟斗的人,都是马帮的头子。

在民国时期恩施的县志里头,有一个专门的图叫《盐夫背盐图》。这个背盐图很有意思,盐夫背盐背的是竹篓子,竹篓子上头高高的,这是大的盐块,把它一直垒起来,而且要垒过头顶弯曲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要爬山路,后头弯过来会给他一个劲儿,让他们更轻松地往上头爬。而且下雨的时候可以遮挡住雨水,不会把盐打湿,对他自己也是一个遮雨的工具。

这事本来就很巧妙,你们再看他手上拿的。这是拐杖吗?这是一个Y字型的拐杖,过去是在山里头用得很多。在当地,这叫打杵。打杵走路的时候有什么好处?当他累了的时候,把打杵往背后的盐篓子上一靠,人就这样站着。这就是休息,跟坐着是一样的。这样他不用把盐筐拿下来,只需要拿着这个打杵就能把路上临时休息的事给解决掉。这一整套背盐的工具,看起来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智慧的玩意儿。

在盐路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洞。我以前看的时候都没有理解,而且也一看而过。但看到打杵,看到那个背盐的事我才知道,这些洞是专门让人休息的。打杵要打在石头上,有时候一下就滑走了,打在这个洞里就非常稳固。

这条船是我们找一个专门开船运盐的盐工亲手画的。为了表达出它的真实性,我把他的电话号码还留在上头,如果不信你们可以打电话去问他。

这运盐的船很特别,有什么特别?你看,两层甲板,底下一层甲板叫防撞板,上头一层甲板叫柏木板,盐放在上头。他说从三峡把船给运下来的时候,因为磕磕碰碰,如果要是单层船的话,一旦磕出破洞来盐全都化掉了,这船盐就白运了。但是用双层板,如果磕碰了一点都没问题。

但是从三峡下来了以后,这条船就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因为双层板的大船这么重,再从三峡上重新拖回去,那成本比造这条船的钱还要贵。所以他们把船运下来,把盐卖掉以后船也跟着贱卖掉了。这些盐民就背一点自己卖的盐,再一路走回他们的家乡。这样来回地走一回,也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虽然运盐的利润非常高,但是盐民做的事的确是非常辛苦的。

这是我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巴蜀大山里头一次次调研画出的川盐古道线路图。其实我们的线路图比这个复杂或丰富得多,我只能在这里放出一张总图。在这个线路图里,黄颜色的是产盐的古镇,红色的这些小方块是运盐的古镇。我们画了川鄂古盐道、川滇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川湘古盐道。

在考察这些盐道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是民国时候拍到的自贡,那个时候自贡是遍地井架的城市。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克拉玛依,几千个磕头机在大草原大沙漠上。自贡这样子的场景在当时是非常震撼的,而且在清道光年间竟然能够打出一个一千多米的深海井,把地下的盐卤给抽上来,再运到锅里头熬出来。

这个是专门用竹签做的运盐卤的架子。深海井把盐卤抽上来,再利用重力滑?到很远的地方熬盐的盐场里熬成盐巴,然后运走。在过去产盐的地方,有很多这种非常壮观的像过山车一样的场景。

这个是在大宁盐场拍到的,这股泉水叫盐泉,水流出来就是咸的。大宁因为有天然的盐泉,所以在汉代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盐生产基地。刚才讲的自贡是在民国的时候才发展起来的,因为深海井要有一定的技术才行。但是大宁这个是自己流出来的。我们现在流出来的做矿泉水可以卖钱,那时候流出来的是盐。而且盐卖的价钱那比矿泉水要贵多了。

旁边这些大锅就是卤水盐。卤水流出来以后在锅里头熬,一个个锅熬完了以后最后熬出了大的盐块,打包再把它运走。大宁盐场现在已经荒废了。

这几个是在过去非常有名的古镇。贡井的老街,云安的古镇,大宁古镇,涂井古镇。这些古镇过去都是产盐的地方。

在这样的河里头,老人告诉我,过去全部都是士兵把守的。为什么?怕他们把私盐从另外的路上给运走了,必须站满了士兵,让他们从官道上走。

后来,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这样子的沿岸的盐引票。仁岸就是从四川往贵州运盐的地方,我们看这个盐引票上写的什么。本所特派盐防军带枪弹护送盐。那个时候为了运盐,有专门的一种部队叫盐防军。我后来问了一下,现在估计只有做金矿的地方能够找到武警部队去守着。你想想,专门为产盐的地方布置这样的军队,可见当时政府对盐有多重视,盐的利润会有多大。

这是非常漂亮的贵州丙安古镇。可以看到,它所有的吊脚楼都是长在这样的岩石上面。其实运盐的古镇非常多,我特意选了这一张,就是觉得这个古镇太漂亮了。这儿就是盐民上上下下的地方。进这个古镇,要从这个大台阶爬上去。所以盐民在巴蜀地区翻山越岭运盐的时候,走过的古镇有很多是这样的。

这是龚滩古镇,龚滩后面还有一个淇滩古镇。滩是什么意思,就是水流湍急的地方,水流湍急就是水的落差非常大的地方。过去的船到了水落差非常大的地方,如果是枯水季就要靠岸停着,等水变大了以后再从上面放船下来。即便是丰水季也需要有纤夫在上头拖拽。所以在落差大到什么什么滩的地方,基本上都会出现一个很好的古镇。

但是现在做水电坝,落差大的地方正好是做水电坝的地方,而且还叫梯级电坝,要一级一级做上去。我们去清江,可能有二十多个水电坝一级一级地做在这儿。所以龚滩因为做电坝淹掉了。它后面的淇滩,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搬迁,马上也要给淹掉了。

我们在讨论水电坝的时候,好像只关心它的污染的问题。其实你拦一水电坝,水可能从其他地方都走了,未必会从这个位置走掉。但最最关键,可能没人关注过它对文化的破坏。

所有做水电坝的地方基本上都要淹掉一个村子,而且那个村子很可能是古村落。因为过去古人建村子,要不然在两河交汇的地方,要不然就在这种落差最大的地方。

这个古镇是叫仙市,是运自贡盐产生的一个古镇。在这个古镇上有很多封火山墙,这样的建筑实际上在巴蜀地区已经属于比较特异的了——不是当地大盐商的宅子,就是外地商人在这个地方建的会馆。

我再花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川盐古道上的盐业会馆。会馆是在明末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在清代和民国比较兴盛,民国一完就烟消云散再没有了。会馆是一个地方的商人或者移民,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的祭拜自己的乡神、祖先,或者同乡在一起互通友谊互相交流的地方。

在巴蜀的这些盐产地,因为经济非常繁荣,所以有非常多的外地商人到那儿去贩盐,他们会在那儿建很多会馆。在巴蜀地区,你去产盐的古镇,经常能听到这地方有九宫十八庙、七宫八庙的说法。这宫和庙是什么?实际是会馆。

万寿宫是江西人的会馆,关帝庙是山陕人的会馆,禹王宫——湖广人的会馆,天后宫——福建人的会馆。这些宫,过去都是这些商人在地方做的会馆。

这座关帝庙不在巴蜀,而是在解州。解州的关帝庙是全国关帝庙的祖庭,因为关羽是在运城的解州出生的。解州也有北方非常大的一个盐场。山陕地方的盐场是为山西、陕西和河南这些地方吃盐用的,而过去,山西、陕西、河南都是皇族聚居之处,所以这个地方的盐场是非常重要的。

山陕商人,我们现在都以为他是靠票号起家的,实际上他们最开始就是靠解州的盐运起家。所以他们在各地都祭拜关羽,在各地做的会馆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关帝庙。

这是山陕人在自贡做的一个西秦会馆,现在是盐业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这个地方建的这种建筑,其实跟他们家乡的建筑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中间的大坡屋顶对称,以牌楼作为入口,甚至这些小云拱都是跟那些地方如出一辙。所以这些商人在建会馆的时候,也把家乡的工匠建造技术一起带到这个地方。

但是这个会馆建起来跟解州的关帝庙绝不是完全一样的。你看它这种肆意飘逸的翘角,非常灵动的空间感,这是巴蜀人特有的气质。所以即便他们带来自己的工匠,但一样也要糅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建造感觉。

在巴蜀,还有一群外地盐商——徽商。大家知道,徽商是靠贩卖淮盐致富的。徽商在清代是中国最有钱的商人,徽商建起了扬州,在徽州建起了非常华丽的徽派建筑,徽商也大规模地进军到了巴蜀地区。

他们在这个地方建的建筑,其实跟徽派建筑非常相似。五花山墙,龙纹饰,小开窗。这些东西跟巴蜀当地的我们刚才看到那些吊脚楼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他们把自己传统的东西带到了这里。

这张图就更有意思一点,这是当地盐商的大宅,这两个房子相差一百多公里。我们看盐商大宅的柱头,什么东西?白菜。我们知道欧式建筑的柱头是卷心菜。这个盐商大宅一看就是仿的欧式建筑,因为民国的时候有钱人都是要做欧式建筑。但是仿欧式建筑的时候,盐商不认识卷心菜。

我们问为什么做大白菜。当地老人说他们这儿过去盐商腌大白菜,他们不认识卷心菜,只认识大白菜。所以到这儿来以后,他们就把自己的柱头都改成了大白菜。

我们现在要想学一个欧式建筑,搬了一个白宫过来,或者搬了一大台罗马柱过来,地地道道的欧式建筑。但是过去想学都学不像,为什么?因为他们骨子里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学习和渗透是非常缓慢的一个过程,他在学别的东西的时候,一定也把自己的东西带在里头,一起交融消化,然后再一个慢慢演进的过程。

巴蜀地区的大屋檐非常大,这种挑檐要做得很复杂。什么板凳挑、斜撑、刀背挑,这在我们建筑里头耳熟能详。但是到了盐商大宅,他们就做成这个样了。他们把这种斜撑雕满了各种各样的雕饰,而且还是他们家乡的雕饰,镂空的、贴金挂银的。他们保留着巴蜀这种结构本身的东西,同时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传统放在了这里。

当然不同的盐商之间、不同的会馆之间也要争奇斗富。可能那时候人有钱也要瞎折腾一下。所以这些盐商都会做出这种样子。

在巴蜀,还有很多这种行业会馆。因为这里产盐,除了熬盐的工人,还要烧火的工人、开船的工人、屠宰的工人,各种各样技术的工人都会汇聚在那儿,而且会形成自己的商帮。

这一张图是盐工聚集在一起给自己做的盐神庙,里头祭拜的是李冰父子。

这个是屠夫会馆。你看,在自贡那个地方,连杀猪杀牛的人都要搞得这么富丽堂皇。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些产盐地在当时是多么地繁华。

这是王爷庙,王爷庙是船工会馆。其实在长江沿线有非常多的王爷庙、 水府庙、羊寺庙,都是船工自己给自己建的会馆。

这是自贡王爷庙在民国时候的照片。不知道这是叫千帆竞渡还是万帆竞渡,我估计现在只有高速公路大堵车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船停在这个地方,船工要下来走到王爷庙里头去祭拜船神,保佑他们一路开船平安。

这几个古镇都被淹了。这一个强一点,因为海拔非常高。

这是非常有名的西沱古镇。西沱古镇过去的天街在巴蜀地区是非常有名的,在这下面都是盐商的大宅、盐业的公所,各种各样的盐店。再往上面才是其他的乱七八糟的杂货店。这次长江建水坝的过程当中,底下这一片全部都被淹掉了,上头还留着一部分。

这张图是云安被淹之前我拍的一张图。拍这张图的时候,当地的老人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我们这云安以前有句民谣:小女小女快长大,长大嫁作云安妇。可是现在我去这个地方采访的时候,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去。他说去那儿以后我就一定放空车回来了,因为那儿的人太穷了,他们不会打我的出租车再回来。

我非常感慨。我为什么要去云安?我在鄂西那些大山里头采访的时候,老盐民说我们过去都是在云安拿了盐到这儿来贩盐,慢慢地才形成的村子。我沿着这个盐民的路一直走,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云安,想看看这个产盐地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到了那儿,几乎每个见到我的老人都拉着我的手,跟我讲述这个地方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这一声衰败的叹息沿着这条盐道上百里、上千里。有多少运盐的古镇因为它们不产盐了,也就衰败了。

这是大昌古镇。大昌古镇是运大宁盐场的盐而形成的一个古镇。这是大昌古镇原来的照片,这也是原来的照片。它们沿着山地的台阶层层错落伸到上面来,非常灵动的建筑样式。

这个是大昌古镇搬迁以后的样子,在一片平地上面。我问那儿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大昌古镇。年轻人不知道。因为大宁已经不产盐了,古盐道也被做水电坝的江水给淹掉了。过去古村存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地貌环境,这些都不存在了。他们只把建筑的形状搬到了这个地方来。

可是你们想一想,它只传承了一个建筑的外壳。如果仅仅做一个外壳的话,那跟做一个假古镇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你走在这条盐道上看这些古村古镇,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感慨。经常是拍完照片再返回去就没了,或者赶去还没拍照片的时候已经被水给淹掉了。

巴蜀的川盐古道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也就在五六十年前它们不产盐了。古盐道衰落了,其实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沉积在这条古道上。我们经过很多,也看到很多,在这短短的半个小时是没办法给大家讲清楚的。其实我们如果能换一种角度,用盐的视角去观察很多事,观察建筑、观察古村落,观察很多历史的事项和文化的事项,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收获。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谢谢大家。

完整演讲稿

赵逵

建筑学者

您可能还喜欢

27′13″

巴蜀佛窟里的人间烟火

袁蓉荪

#文化/深圳/2017.06.10

28′47″

南腔北调

郑子宁

#文化/北京/2019.03.09

24′39″

拾荒

Adam Minter

#记录/深圳/2016.05.20

30′0″

农村儿童的公平起点

卢迈

#社会/北京/2019.07.21